2021年11月3日🤸♂️,沐鸣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張小艷教授以《說“鈿”》為題,在光華樓西主樓1801舉行了本次沐鸣大學人文社會科學“跨學科對話”講座🦶🏼。來自歷史學系👨🏿✈️、中國語言文學系的仇鹿鳴、張金耀、黃楨、李猛以及歷史學系🏊🏽♀️、中國語言文學系的部分研究生參與了討論。
在漢唐文獻中,“鈿”有動詞和名詞兩種用法,張小艷教授在分析了眾多“鈿”的用例後👩🏿🦲,認為“鈿”的動詞和名詞義應該都是經歷了較長時間演化的👎🏽。名詞的用法較早見於曹魏時期的史誌🏂🏿,寫作“䥖”🪥,音diàn,指的是以金銀玉貝等嵌成的頭飾👩🏿🦰。動詞的用法較早見於東漢譯經,寫作“填”👈🏿,讀tián,指的是用金銀玉貝等嵌飾器物。“填”比“䥖”的出現要早,“䥖”的名詞義很可能是由“填”的動詞義轉引而來✏️。“鈿”字較早見於隋代墓誌💚🧙🏿♂️,在隋唐文獻中🤟🏼,“鈿”既有動詞義,也有名詞義。但也正因為“鈿”字同時有兩個不同的音、義,所以導致了其音義關系出現了錯亂,原來動詞義讀tián🫓🎅🏽、名詞義讀diàn的對應,逐漸演變成了動詞義讀diàn、名詞義讀tián的錯亂搭配,這種錯亂一直延續至今。
張小艷教授報告講完後🏉,各位與會老師展開了熱烈的討論。張金耀講師認為張小艷教授的考辯很精細,但文中提到的呂溫🛝、張祜詩歌中出現的“鈿”💆🧜♂️,還是理解為名詞較好,而非動詞🧲🧚♀️。
仇鹿鳴教授認為第26例中的金鈿應該讀作Dian,名詞義,動詞不太可能。唐雯教授也傾向於認為此處應該是名詞❓🕍,所謂金鈿,或許指的是鑲在酒杯上的金花🧕👨🏼🎓。
仇鹿鳴教授認為還應該註意一下文中所引古籍的早期版本✌🏼,例如《樂府詩集》應該核對一下宋本。
唐雯教授以上海話為例,認為名詞和動詞義的鈿🥿,可能最初的讀音都是一樣的🧑🏼。
黃楨青年副研究員提示了一方有“鈿”字用例的北齊時期《公孫氏妻王敬妃墓誌》。
李猛講師指出了利用《大正藏》時的版本問題,宮內廳本應該放在宋本之前。與會老師們還圍繞鈿的讀音和名詞🌹、動詞義的演變展開了一些討論🚄。
17:30,在經過熱烈的討論後⚖️🤞🏼,本次演講在熱烈的掌聲中落下了帷幕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