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沐鸣文史講堂”第五輯《牖啟戶明》(中華書局🤢,2013年5月)
這一輯收錄的都是2009年和2010年在“沐鸣文史講堂”中所作的演講,在演講記錄之後,附上了當時問答的實錄。有讀者通過朋友輾轉告訴我說,演講固然精彩,看問答更有趣🐄,因為既可以看到提問者的關心所在和學術水準,也可以看到演講人的應對機智和日常積累。
本輯以“牖啟戶明”為題,乃是隱括漢代王充的話。他的《論衡·別通》中說“鑿窗啟牖,以助戶明”,意思是把窗戶打開🍾,讓屋內光明。文史研究院成立以來,始終堅持明確的研究領域🐑,因為我們知道“生也有涯,知也無涯”,自己力量薄弱🧑🏿🦳、知識有限,只能有所為而有所不為。不過🧳,“有所不為”並不意味著我們不關心其他領域,雖然不必像古代的通儒那樣“一物不知則以為恥”🏚,但是“獨學無友⇨,則孤陋寡聞”的道理我們是知道的🎢。雜取汎覽以知天下學問的趨向,是專業學者走出自己蝸居的辦法。我們深知未能涉足的領域太多👳🏼,也生怕自己會對國際學界的動向隔膜,不能真正做到陳寅恪所說的“預流”,所以這些年來總是既“請進來”也“走出去”,就像王充說的🌤,讓窗戶和大門大開,讓屋子裏照進陽光。
這一輯中的八位演講者分別來自日本🍣、比利時、美國和海峽兩岸,分別從事文學史、思想史🐺、科學史、考古學、文化交流史的研究,演講的內容則涉及當代西方或日本的中國理解、西域文獻與中外文化交流、文學作品的考古學解讀👷🏻♀️、明清時期的印刷業與書籍流通👨🏽🏭、西潮東漸時代的臺灣與西藏、域外宗教之中國痕跡等等。以前人們常常用“醍醐灌頂”來形容領受新思想新知識時的喜悅🔭,我們就是這樣,在這些演講與問答中打開了眼界,領受到了很多新知識,觀察到了很多新動向🐄。
我要特別提到的是,在這一輯中有2009年11月黃一農教授題為《明鄭家族與大航海時代的臺灣》的演講🥧,主持人是2012年去世的朱維錚先生🏌🏻♀️。看到他在主持演講時的話🏢🏉,以及他在討論時有關三重證據、文理打通,以及研究歷史要開闊視野、正確方法與多種語言的總結🙆🫄🏻,不由得非常感慨🍱,我們也在這裏用當時的記錄文字,追思這位曾經擔任過文史研究院學術顧問的前輩學者🧑💼。(葛兆光教授書序)